[转] 走出低谷,靠自己,也要靠专家

乔(Dan Di Cio)是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的一名客户经理,多年从事高科技设备的销售工作。他一直使着劲,要在销售业绩上实现大飞跃,然而,即使加班加点,甚至周末不休息,他依然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2010年初,狄乔眼巴巴地看着其他销售人员赢得业绩奖,不禁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行?

 

Associated Press
尼克劳斯

狄乔是个棒球迷,他记得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ajor League)的投手史摩兹(John Smoltz)在1991年的时候通过心理咨询摆脱了低迷状态。于是,他去听了运动心理学家斯坦恩伯格(Gregg Steinberg)的演讲,之后与其取得了联系。在斯坦恩伯格的帮助下,狄乔明白了自己工作太过努力,反而会影响业绩。斯坦恩伯格说,他给狄乔一个曾给很多专业运动员提供过的建议:不要过度工作,让自己休息一下。

狄乔说,此后他的心态有了很大改变,以至于老板都说,你好像哪里不一样了? 2010年至今,狄乔的销售业绩比去年翻了一番。

一名伟大的运动员状态陷入低谷能吸引公众的广泛注意,比如今年初老虎伍兹(Tiger Woods)在高尔夫球场上黯淡无光,纽约扬基队(Yankees)强击手罗德里奎兹(Alex Rodriguez)在打出职业生涯第600个本垒打前长时间的颗粒无收等等。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尽管没有全世界观众的关注,我们也会受到同样的心理的影响,比如那些没能达到业绩目标或工作表现欠佳的经理们。在职场,人们也会失去自信,纠结于过去的错误,一举一动变得谨小慎微,以前得心应手的事情也变得难以掌控。

斯坦恩伯格医生来自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Nashville),他在绩效表现问题方面著书立作,并经常做演讲。他说,无论在运动场还是在职场,导致人们表现低迷的原因都时一样的。一个人进入低迷状态的信号是失去自信,过多考虑每一步举动,难以摆脱以往的失败,或者工作过度。

史摩兹曾是亚特兰大勇士队(Atlanta Braves)的明星投手,如今是特纳广播公司(TBS)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比赛解说员。1991年全明星赛的时候,他创下2-11的令人沮丧的纪录,于是向乔治亚州玛丽埃塔市(Marietta)的运动心理学家莱维利恩(Jack Llewellyn)寻求帮助。史摩兹说,当时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说,当时自己心力交瘁,想通过拼搏来走出低谷,对投出的每个坏球都耿耿于怀,想要找出问题所在,结果适得其反。

在莱维利恩医生的帮助下,史摩兹很快地走出了坏球的阴影。他反复观看莱维利恩为他制作的两分钟录像带,里面是他投出的最完美的六个好球。史摩兹说,此后,即使在比赛中投出坏球,他会从脑子里调出那些好球的画面,找到感觉,然后再去投下一个球。

他的信心恢复了,史摩兹在那个赛季的其余赛事中创下了12-2的纪录,而且他说自己再也不会纠缠于过往的失误了。

在运动场和职场中,状态低迷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是相似的。《脑成像与行为》(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杂志2007年刊载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被迫观看自己比赛失利视频的运动员,其脑部活动与沮丧抑郁的人差不多,而这种脑部活动会导致更多的差劲表现。同样,职场方面的研究表明,失去自信或对自己感觉不满的员工往往比自我感觉良好的员工表现更差,从而进入一个焦虑和沮丧的恶性循环。

 

Josh Anderso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地产经理人斯托维尔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斯托维尔(Tim Stowell)从事商业地产销售已经整整25年。在经济衰退期间,他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使用类似的对策给自己打气。斯托维尔说,你努力去吸引新的客户,结果却听到那么多的“不,不,不”,你会开始质问自己是不是用错了方法。

斯托维尔读到过高尔夫大师尼克劳斯(Jack Nicklaus)克服焦虑的方法,于是借用了这个对策,他开始在脑海里幻想自己在未来表现非常出色,比如客户纷纷打来电话咨询业务,随后他问自己:我有什么可担心的?我做得很好,不然不可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

 

AFP/Getty Images
史摩兹

此后,当他给客户推介产品时,如果犯了个小错误,他不会在脑子里批评自己,而会一笑置之,或者不予理会。斯托维尔说,他会去想自己的工作目标是为客户省钱,而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让他再次获得更多的新客户。

尼克劳斯的发言人说,尼克劳斯在高尔夫球场上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是暂时后退一步,有意识地让脑子进入一个正面积极的状态。

为帮助焦虑的客户,莱维利恩医生让他们把自己的长处写在一张卡片上,比如能投出很棒的快球等等,然后塑封好带在身边。他说,棒球选手经常把卡片放在裤子后兜里,在等待上场期间看上一眼。一些心理辅导教练让企业管理人员观看他们以往所做的成功报告的视频录像。还有些人自己找到一种可以放松心情的方式,比如高尔夫选手抓起一把草并抛向风中,以此摆脱打出坏球的郁闷心情。

纽约州布鲁克维尔市(Brookville)的业余高尔夫球手德罗萨(Greg DeRosa)说,不去想在球场上所犯错误的心理技巧在工作中也同样帮助了他。他在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Winter Park)的罗林斯大学(Rollins College)打高尔夫期间,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他说自己打出一个坏球后,就会变得焦虑起来,而负面情绪又让他打出更多的坏球。他加大训练量,接受新的培训,结果反而失去了打球的感觉。

德罗萨找到纽约州威利斯顿帕尔克市(Williston Park)的心理治疗师费拉罗(Tom Ferraro),后者专门为运动员和艺人提供服务。经过沟通,德罗萨不再去上高尔夫课程,而是开始对自己说:我打球的方式挺好,现在我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球打进了沙坑,他不会责备自己,而是忘记失误,设计一个能把球打回球道的可行方法。他说他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告诉自己会越打越好。从五年前在大学打高尔夫以来,他已经把平均杆数缩短了三杆。

 

Jeff Swense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狄乔

当德罗萨投资的餐厅开始亏钱时,他也用上了这种心理技巧。现在他是一家高尔夫球场建筑材料公司的首席执行长,他说:我决定往前走,对自己说,够了,就这么算了吧。然后就把餐厅卖掉了。

纽约心理治疗师和绩效辅导教练格兰德(David Grand)说,有时,状态低迷的原因会隐藏得很深,需要对过去受到的精神创伤进行治疗。从1987年到1995年,萨瑟(Mackey Sasser)一直在纽约大都会棒球队(New York Mets)当接球手,如今他在阿拉斯加州多森市(Dothan)担任大学棒球队教练。萨瑟说,在运动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失去了把球扔回给投球手的能力。他说,压力把我给压垮了,我不断与其展开抗争。然而,这个问题最终结束了他的职业选手生涯。

担任大学棒球队教练期间,同样的问题再度出现,这次萨瑟找格兰德医生寻求帮助。在治疗过程中,萨瑟意识到是过去的心灵创伤在折磨自己–不快乐的童年,以及在本垒上被一个快球重重击中导致肩部骨折的经历。萨瑟说,知道是被压抑的恐惧在影响自己的表现后,他不但重新恢复了教练应有的状态,而且还能再次投球了。

 

Getty Images
接球手萨瑟

费拉罗医生说,他那些在公司工作的客户也有类似的问题。波士顿的麦克曼尼斯(Robin McManus)成为一个家装用品销售明星时,以为自己已经把童年的不快乐经历和与生俱来的害羞抛在脑后。然而,当老板给她看一封顾客的投诉信时,那些陈年的恐惧再度浮现。顾客的抱怨毫无根据,但她说自己受到了巨大的干扰,以至于做出过激反应,很多事情都不愿意管了。

与费拉罗医生沟通后,麦克曼尼斯说她学会从过去的成功中汲取力量,学会对自己说,我确实知道该怎么做。她定了一个新的销售目标,打算买双新鞋慰劳一下自己,甚至去休个假。她明白,虽然以往的恐惧可能会再次浮现,但这并不影响你的现在;相反,你得记住,你自己的其它方面都很强。

Sue Shellenbarger

Posted in Life | Leave a comment

如果你对人生充满不确定

台湾清华大学学务长给对人生充满不确定的同学(其实对很多人都受用)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实在不用想太多。
你不要问我你未来的20年会怎样,没人能告诉你。有人是因为别人他说怎么活才活下来的吗?
我当年清华书读的不好,玩玩的不好,又没女友,大三学分一个也没拿到。你那时如果跑来跟我说,“我会读MIT,之后回清华当教授,之后做到清华大学学务长”,我会把你扔出去!
大三我决定要考研究所,原因无他。因为我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太闲了就去读书。考上了,就做专题,之后到核能所做事。每天一开门就看到一堆博士,觉得读博士好像也不错。于是我就去考MIT了。去读那要考资格考,我有一年的时间。到那每天就想起一首台语歌——补破网。
要读的书就那些,考的就那些。每天翻开书,这不懂,那不会,怎么办?硬读啊。躲不掉的,一科一科补啊补啊的读完它。之后毕业没事做,便申请回国当教授。
其实人生有点命中注定,有种力量在推着你。
我有个学弟,学历跟我一模一样,也是麻省的。他人生第一志愿——回清华教书。偏偏他申请时,沈君山(在台湾清华大学曾任理学院院长、行院政务委员,1993年当选民选校长)不给核工系申请核工教授,要请外系的才能。可是到我,刘兆玄很开明,我就当了教授,之后作课指组组长,现在当了学务长…
但回首20年前,一切都不是生涯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我们40岁的人跟你们想法不同,你们会说,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获,我何必努力?但是,你不努力就没机会了,你努力起码有机会成功,
最少知道成功为何。
所以,快乐最重要,不是叫你纵欲。是说你有多少实力玩多少东西。你考试考90分跟80分是一样的,你可以去玩你的兴趣。但你考了50分,你就少玩点;30分,书拿来,到我旁边读。
不要问我你要做啥。我能给建议,但我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所以你要做啥请自己决定。半导体景气时,你读什么都一样,非电机的在竹科也不比电机不吃香。但是如果不景气,就各找出路。这时如果你走的是没兴趣的路,你不就很惨……
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实在不用想太多。因为你们心中的疑惑不会有答案的,起码我知道的人都没有。
清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的黄一农,立志读哥大的理论物理。哥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资格考前3名才能读理论物理,他一定可以吧。偏偏那年李政道带了些大陆人去考,他考第4……念天文物理,现为清大人社院院长,历史教授,比我的人生还扯。
所以,你现在想一堆未来,实在没必要。但想想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未来所有事,你还要活下去吗?都确定了啊!
嗯,要放假了,我不想跟你们说明白。但这个暑假真的也许是你人生能玩的最后一个,有机会去放松一下。大三是大学的精华,但开始前,你要先轻松一下,好好规划你的暑假。要玩要读书都好,别跟我说你到补习班读喔!补习是没用的,补习的目的是什么?考研究所。可是,你连大学的书自己都做不了归纳,不能独立吸收归纳,动不动就要人家给你最终结果,你以后怎么做研究……
所以两个结论:
1.好好玩
2.要活着 (ps.之前有个博士班的跳楼死了.所以他会说这个)
台湾清华大学学务长给对人生充满不确定的同学(其实对很多人都受用)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实在不用想太多。
你不要问我你未来的20年会怎样,没人能告诉你。有人是因为别人他说怎么活才活下来的吗?
我当年清华书读的不好,玩玩的不好,又没女友,大三学分一个也没拿到。你那时如果跑来跟我说,“我会读MIT,之后回清华当教授,之后做到清华大学学务长”,我会把你扔出去!
大三我决定要考研究所,原因无他。因为我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太闲了就去读书。考上了,就做专题,之后到核能所做事。每天一开门就看到一堆博士,觉得读博士好像也不错。于是我就去考MIT了。去读那要考资格考,我有一年的时间。到那每天就想起一首台语歌——补破网。
要读的书就那些,考的就那些。每天翻开书,这不懂,那不会,怎么办?硬读啊。躲不掉的,一科一科补啊补啊的读完它。之后毕业没事做,便申请回国当教授。
其实人生有点命中注定,有种力量在推着你。
我有个学弟,学历跟我一模一样,也是麻省的。他人生第一志愿——回清华教书。偏偏他申请时,沈君山(在台湾清华大学曾任理学院院长、行院政务委员,1993年当选民选校长)不给核工系申请核工教授,要请外系的才能。可是到我,刘兆玄很开明,我就当了教授,之后作课指组组长,现在当了学务长…
但回首20年前,一切都不是生涯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我们40岁的人跟你们想法不同,你们会说,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获,我何必努力?但是,你不努力就没机会了,你努力起码有机会成功,
最少知道成功为何。
所以,快乐最重要,不是叫你纵欲。是说你有多少实力玩多少东西。你考试考90分跟80分是一样的,你可以去玩你的兴趣。但你考了50分,你就少玩点;30分,书拿来,到我旁边读。

Posted in Life | Leave a comment

Hello world!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1 Comment

看涨B2B2C

要讲B2B2C,先说B2C和C2C。在看斯凯、V+、盛大们如何创新之前,先说清楚亚马逊和eBay。

B2C,亚马逊开创的模式。我进货,然后向C(customer)兜售,不论是谁家的货,所有的C都从我这里买入,就我一个B(Business)。

C2C,eBay开创的模式。我不进货,我搭建一个平台,让所有的C自己来卖货,同时所有的C自己去挑选一个或者机构C去买入,C既是卖家也是买家,多对多的形式。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B2C平台上,买家放心,因为卖家必须保障货品的质量;而既然要保障质量,那么对货源的审核就必须严肃,就只能挑选那些适合压低进价的大宗商品。C2C平台上,货源就相当的丰富,毕竟全天下的C都来开动脑筋,全天下的东西都可以卖,蛇有蛇路鼠有鼠路,不同的C有不同的资源和专长。但这样一来,残次品就在所难免,欺诈横行,你不能保证每一个C都想做百年老店。

上一段的优缺点是相对于用户而言,对于平台构建者而言还有另一番对比。B2C的成本结构里,不需要品牌费用,因为入的货都是名牌,但需要把人都忽悠过来的流量费用,也就是亚马逊和京东商城向Google和百度支付的买路钱;以及物流、仓储等所谓的电子商务运营费用。C2C的成本结构里,首先不需要物流和仓储费用,因为这些都是由小C自己搞定,流量费用是由平台搭建者(比如淘宝)和小C们分担,小C有足够的动力自己去买流量,也有动力掏钱去分淘宝引入的总流量。品牌费用也如是,淘宝有淘宝的品牌,小C有小C的品牌。

总而言之,两个模式确实各有短长,也各有风光。前几年eBay很健,但这两年亚马逊后来居上。但核心的变化是:大家都在向彼此靠近,于是进化出了一种新物种:B2B2C。定义一下:平台搭建者引入一定数量的大B,与其紧密合作向C提供产品,所谓紧密合作,就是共同保证质量,连坐。比如亚马逊和eBay都引进第三方的大B开店直接向C销售。

这样做的好处,是集合了B2C和C2C的优点,同时弱化了其缺点。换言之:求得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与成熟的品牌商家共担成本和风险

本文当然不是想纯粹的总结下电子商务,而是想说:B2B2C这个模式,其实正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究其作为商业模式的精髓,实际上无处不在。而且,有红火成为主流之像。

例一,杭州斯凯网络,是这一年才涌现出来的黑马,做手机应用,据说软件下载量上了十亿的数量级,今年一季度利润500万美金,筹备上纳斯达克。前一段遇见斯凯的CEO宋涛,他说斯凯的理念:“不跟着苹果走”。苹果的AppStore,有点像C2C,只要符合一定的规范,都可以上,让老百姓自己去挑选。斯凯的AppStore,不放开,而是挑选并特意扶植某些有实力的团队,确保他们的应用老百姓喜欢并且愿意掏钱,于是确保开发者都能赚到钱。“只有开发者都赚到钱,这个模式才是可持续的,我们不需要太多没用户没市场的应用”。对啦,这就是B2B2C。

例二,盛大游戏的风云计划。之前的大型网络游戏企业基本都是B2C,也就是我去代理一些游戏,然后拿出来给玩家玩,玩家向我付费,我向上游的游戏研发者付费。风云计划的本质,就是陈天桥把自己创立的网游B2C模式换成了B2B2C模式。与一票可信任、有实力的游戏研发者合作,投资并且帮助他们做出好的游戏,然后放到盛大平台上运营,大家分账。这跟斯凯网络宋涛讲的理念如出一辙。

例三,据说周鸿祎为360做起飞计划之前,就去拜访了陈天桥,专聊风云计划。所以,起飞计划也是B2B2C,跟风云计划一个魂,两张皮。具体是:跟一帮VC联合搞了个基金,专门投免费的软件,然后用360的平台扶植它们,帮助他们赚钱。周鸿祎说“这就是个AppStore”。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宋涛所说的:AppStore对进门的App没限制,而起飞计划需要老周亲自看中,并且还要投资,和你捆绑,一起做大,一起分赃。

例四,传说淘宝正启动“第三乐章”计划,即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建配送中心,以向其卖家提供仓储、理货、拣货、配货、发货,并面向全国范围配送。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有亚马逊模式,自建仓库和配送系统并出租给大量的B,这些B只需研发和生产,其它工作全由亚马逊负责,称为“FBA”(Fulfilled by Amazon)。此种模式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另一种是当当模式,基本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于是服务质量也都捏在别人手里,参差不齐,时好时坏。

第三乐章就是不折不扣的B2B2C,把上面两种缺陷都规避掉。

例五,Vancl创始人陈年最近领衔投资了一个新的网购平台V+。其作法是,选择比如李宁这样的高端服装品牌纳入到V+,并由V+后台统一运做。消费者在V+购买李宁鞋,直接向V+下订单后,产品和物流配送并不由李宁操作,而是V+从自己的仓库中直接送达消费者。

这也是B2B2C的模式,直接解决了之前作为B2C的Vancl的一个瓶颈:Vancl作为一个品牌,辐射的产品种类和产品定位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无限延展,所以后台的物流和运营体系所分摊的单位成本不能无限制的降低。而V+集合了一大群的大B,随手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Vancl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品牌,需要承担很大的品牌建设费用,而V+不然。

例六,如果把YouTube比作视频领域的C2C,那么Hulu就是B2C,而最近的动态来看,它们都有向B2B2C靠拢的势头。YouTube的特点是量大,但成本也大,广告难卖,一直没盈利。所以YouTube引进大的内容制作机构,让它们直接卖广告或者自己打包卖广告,然后分成。Hulu的特点是量小,但广告好卖,盈利早,不过最近增长遇到瓶颈。如何把量冲上去?当然引入更多的质量有保障的内容源,给予它们一定的自主拉广告的激励。

如果附带研究下中国市场,土豆们都在干这些事情,比如和电影电视机构合作制作节目,合作拉广告。

例七,日本电子商务巨头乐天,也就是跟百度合资在中国开乐百在线、之前投资成为携程第一大股东的这一家。其在日本实行的就是B2B2C,在其平台上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圈定为可信任伙伴的大商家。据说,这种模式也会被复制到乐百等另外几家本土电子商务网站上。

这个单子还可以一直列下去,想说最后一句:

B2B2C不是一个电子商务名词,而是一个商业模式。这个模式的精髓是平衡(质与量)和共担(成本与风险)。颇有国学所说的“中庸”气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程苓峰

(注:本文作者为腾讯网科技中心总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电子邮箱:james.l.cheng@gmail.com)

Posted in Business | Leave a comment

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

核心提示:说到Facebook的扩张,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一些传播的暗流,把自己从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影响力比较弱的区域。

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好运的互联网新秀。但越仔细了解这家公司,你会越觉得他们的成功是有计划出来的,而非巧合—也许这才是 Facebook最牛的地方。

2月的湾区阳光灿烂,美国280州际公路两边的绿色山坡和蔚蓝的白云,让人觉得自己是Windows XP桌面上的一个图标。下午,2点,终于来到Facebook这个神奇的公司。在他们的新家,Matt向我介绍一个人。他坐在5张桌子拼成的岛的里面一张桌子上,远离光线好的窗户,身后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会议室。我们握手,然后我看他很眼熟,然后想了半天,总算觉得好像是……“Are you that Mark?”他说是呀。

他就是Mark Zuckerberg(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和CEO,刚刚在福布斯全球最年轻富豪榜中摘得桂冠。我也成为国内跟这个身价40亿美元的25岁新首富握过手的少数人之一。

Facebook一路走来,从外面看起来顺风顺水,comScore给出的从诞生到现在的访问量曲线好似造假般完美。在不经意中,这家1000人的创业公司已经超越了Google的访问量,成为全美第一大网站。从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好运的互联网新秀,但越仔细了解这家公司,我越觉得他们的成功似乎是有计划出来的,而非巧合—但事实上他一路走来,确实充满偶然。也许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现在,让我这个门外汉把管窥得来的一些第一手的观察,和大家分享。

简单有用就是王道

忘了是如何进入这个话题的,反正我和马克聊起了Facebook蓝底白字的Logo。这可能是众多的Facebook的特征中,比较代表Facebook的产品特性的一个例子。Facebook的logo非常简单,马克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地域都是普通的,好搭配的。我能想到的词,就是“百搭”。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单一规格的笔记本,多是黑色封皮,并且没有任何logo。越是简约的设计,越是在最多的场合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很难想象一款印着Hello Kitty的粉红色笔记本,会在所有年龄段、所有的市场,都像黑、白、蓝等大众颜色的笔记本一样流行,虽然有些人会疯狂的喜欢它。

就像 logo一样,Facebook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退缩到所有用户需求的最小公约数,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所有的国家的Facebook都是同样的界面,他们像宗教一样守卫着全球一个产品,一个设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的页面,或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名字,和相关的内容。至于功能?所有人一模一样。因为功能的简约、内敛,使人没有办法把Facebook简单的称为美国的网站,或者年轻人的网站,因为,它追求的就是全球沟通需求的最小公约数—最小的,确是被最大众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

RISK游戏:扩张的逻辑

与其它的类似网站第一天就开放给整个世界的用户来用不同,Facebook的扩张步伐显得步步为营般谨慎。在Facebook开放给其它学校以前,它先获得了哈佛广场的3000个用户。3000个用户对绝大多数网站来说是个不值一提的数字,但是对于哈佛这个5000个本科生的学校来说,等于牢牢地占据了哈佛的市场。

在一个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后,Facebook才向Boston周边的大学开放,并缓慢地向其它常春藤大学扩展。直到后来才谨慎的加入了高中,之后是公司,直到很后来,才允许所有的用户注册。马克深知一个道理,与其在各个市场都是第二名(一个最好的反面例子是hi5.com),不如一个一个拿下。当在一个城市达到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以后,才转下下一个战场。

在Facebook两层楼的办公室里,除了硅谷公司标配的开放式办公环境,大得惊人的电脑屏幕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RISK桌游盒子。RISK是一个Facebook的老员工经常在谈话中提及的一款桌游,这款1957年诞生就风靡美国的游戏,是在一个世界地图上展开的。2到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每个玩家既可以把所有兵力放到一个国家保证一定万无一失,却只占据一个国家,也可以分散到很多国家,保证占据最大的面积,或者折中的策略。这款桌游的有趣之处在于,一个小时到三个整天的不等的对弈过程,总以一方消灭所有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

Facebook的扩张,就是一个现实版的RISK游戏。先进入那些疆土,如何进入,在何时进入下一个,变得至关重要,而这个游戏在战术上面不做纠结(就是简单的投骰子决定胜负)。Facebook办公室头上的国旗,在现在的阶段是装饰,但在开始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更像是令旗,通过阶段性的,十几个国家一批的方式,逐步从美国,扩张到欧洲,再到亚洲。Facebook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最终赢得了大部分的世界。现在Facebook全球超过70% 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就是初步胜利的结果。

实际上,早在读高中时,马克就是RISK迷,还曾经自己动手改写过这个游戏,只是我忘了问 Facebook办公室那款游戏是不是他那时改写的那个版本。

说到Facebook的扩张,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Facebook巧妙地利用了一些传播的暗流,把自己从一个影响力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影响力比较弱的区域。以大学为例,Facebook在哈佛大学的绝对优势,对于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却是鞭长莫及。Facebook的市场部门聪明地发现了高中是连接这两所大学的纽带或者说暗流。通过有策略的开放高中,哈佛的学生带动了他们读高中时其他同学,而这些高中同学有些就在斯坦福读书,并且由此渗透进一个新的疆土。

同样的道理,它的跨国扩张也是通过这样的暗流,把Facebook从一个国家带入另外一个国家……Facebook在设计暗流的流动,其实就是口碑传播的渠道。

Facebook 是如何发现并且掌控这些暗流的呢?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就是他们贡献给阿帕奇基金的项目Hadoop Hive。Facebook每天产生250T(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进入上千台电脑组成的Hive集群计算,并且快速地产生对于所有问题的回答。这个大得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信息,并且用信息指导作战。

有个排名可以说明他们用户粘性之强:据新泽西州一家专门进行大学市场调研的公司“学生监听”在200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Facebook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与性并列。

神秘而精准的独断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对于用户的态度。 Facebook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上亿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声音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不比大海捞针更加容易。而在取得今天的成功之前,马克总是能独断专行地作出正确的预判,让当时抵制他决定的人事后哑口无言。

比如2008年的一次改版,当天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联合签名抵制,上百个用户组在巴黎,在伦敦,在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集会,抗议Facebook的改动(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图片)。结果,这个改动依然在众多的批评中铁打不动的保留了。这让外界颇为迷惑。对于用户协议的修改也是同一现象的翻版。在Facebook中,我听到一种有道理,却又总觉得有些怪异的说法:“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ndifference)。”这算是一种解释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马克有多么确定,难道他比百万的用户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对于管理团队,也许同样的迷惑也在他们的脑子里打转 —Facebook的管理团队是如此的不稳定,不断传出马克身边的核心成员离职的消息,包括只工作了三个月的HR和CFO(原YouTube的CFO),也包括另外两个共同创始人。媒体劈头盖脸的指责和怀疑马克是不是还仅仅是一个25岁的孩子!

现在,当Facebook的身价超过200亿美元、马克个人拥有股份的价值超过40亿美元的时候,当这些来自用户、内部、外部的猜疑统统淡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迷雾里走出来的是出奇的强大的 Facebook。Facebook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步,而且从来没有那么快过。而新一轮的资深得多的管理团队到位,又让围观者不得不闭上质疑的嘴巴。在 Facebook的办公室,我简短地和Facebook的新任COO Sheryl Sandberg打了个照面,她正站在会议室门口,精力充沛地招呼大家开一个短会。这个前Google全球销售和运营副总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Facebook在备受质疑的2008年做了些什么,我现在还不得而知。那段历史对我依然是一个谜,希望有机会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马克当时是如何做那些大胆的,甚至看上去有些胡闹、事后却被证明是正确的决定的。

当我收拾行囊,离开硅谷的时候,我仔细的回顾了我得到的一个个片段。我仅仅能够从不小心开着的门缝里,窥到Facebook的一些成功的细碎的小点,还没有办法拼成一个更大的图景。

但我是如此幸运,在这次旅行中拜访了像Second Life、Yelp、Twitter、Craigslist等等有趣的公司,从他们的创始人或者近距离的投资者听到了有关这些公司的一些片段,并从这些片段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Facebook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个产业的成功,或者一个地区的成功。我惊讶于硅谷公司群里那些管理团队的战略思考深度,而这些思考,又如此相似。比如:Yelp也是RISK游戏的实践者;Second Life也有对数据的痴迷;更不要说Facebook和Google千丝万缕的相似点。对于中国的创业公司,我们需要竞争,也需要人员在公司间的流动,以及更好的大学,把战略的思考能力,对数据的挖掘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深入的解读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伟大的公司,毕竟更经常以群体,而不是孤立的形式出现。

(作者为百姓网CEO兼总经理)

首富制造机—Facebook成长记

2004 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创始人Mark Zuckerberg是哈佛大学大二学生;在线转账系统PayPal联席创始人彼得·塞尔(Peter Thiel)成为首位投资人,出资50万美元。

2005年5月,Facebook获得Accel Partners的1270万美元风险投资。2005年8月23日,Facebook从AboutFace公司手中以20万美元购得 facebook.com域名。

2006年,收到额外投资2500万美元。

2007年7月,完成第一次对其它公司的收购—— 收购了Parakey。当月,聘用YouTube的前CFO Gideon Yu为CFO。8月,Facebook成为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

2007 年7月4日,Altura风投宣布“Altura 1 Facebook投资基金”,成为第一个只投资Facebook相关项目的风险投资。2007年7月10日,Bay Partners宣布成立“应用工厂(AppFactory)”,一个只投资Facebook应用的种子基金。

2007年华人首富李嘉诚通过基金会,投资1.2亿美元,获得0.8%的股份。

2007年10月,Facebook最终接受了微软的收购报价,以2.4亿美元出售了 1.6%的股份,这意味着公司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马克身价达40亿美元。

2010年,Facebook公司整体估值超过200亿美元。

硅谷之年少得志

史蒂夫·乔布斯与苹果

1976 年,20 岁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创办苹果公司,30岁时被苹果解雇,11年之后,因连续亏损,乔布斯又出任CEO。2010年,苹果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拉里·佩奇、塞吉·布林与谷歌

1996年,拉里·佩奇、塞吉·布林二人构思出Google的概念。两年后从亲友间筹得100万美元创业。2010年,市值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马克·扎克伯格与Facebook

2004 年,20岁的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同年获得了50万美元启动资金。美国分析师认为2015年其市值可达1000亿美元。

王建硕 中国企业家 2010-04-22 23:22:32

Posted in Business | Leave a comment

创业 和能力无关

大部分的创业成功者都有过“首次创业,首次创伤”的经历。

    担任全国首个创业选秀类节目“谁来一起午餐”的“脑库专家”已经有一年多,除却每期节目要即席创作近十首诗歌,更是真真切切面对了将近100多个“创业新鲜案例”,体会着这其中的欢乐、烦恼、彷徨和血泪……每次被选手如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创业故事陈述感动之余,也得到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论断,那就是“创业,和能力无关”。

    创业如果和能力无关,那会和什么有关?

    首先,是和个人心态有关。很多人一提到创业,就会及其虚荣地想到风投、IPO、上市,这些反复被媒体描绘的“致富三部曲”。但天不遂人愿,致富的机会如同冰山,露出海面的永远只是千分之一,更多的是沉没到底,无人察觉。然而,反观身边也有很多自己创业活得非常滋润的族群,在淘宝上开个饰品小店、在闹市里弄个奶茶商铺,或者在就是简单地在自家小区中花上几万元加盟个生活便利店等等,这也是创业,因为也有投资、也有创收。而如果问问这些小业主,没有一个人会抱着不上市就上吊的“宏大愿望”。小富即安,每月只要得到利润不少于以前上班时候的收入,那就算是成功。聚沙成塔,谁又不敢确保,今天的小业主就是明天的大老板,创业在于心态,在于心中对于成功期的寄望。

    其次,和经验有关,尤其是失败的次数。平心而论,凡是首次创业就成功的人,大凡都是拥有了极为稳定的资源,或是顺应了早已成势的潮流,又或者是拥有了不请自来的运气的。而大部分的成功者都有过“首次创业,首次创伤”的经历。如同婚姻一般,初恋时不懂爱情,结婚时不懂婚姻。创业是门学问,就算拥有过人的天分,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苦难中成长,在失败后成熟的。第一次创业总难免“好高骛远”,动不动就要“新技术、新战略、新模式”。然后,在社会大熔炉中被失败颠覆了之后,才会体会到“做生不如做熟”,也会扎扎实实学习到一系列的有关成本、营收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更会体会到人情冷暖、无奸不商的残酷现实。每一个创业成功者,都是从“枪林弹雨”中爬出来的,虽然未必是全部,但一定是真理。

    最后,创业成功,还和人生阅历有关。这个“阅历”和年龄有一定关系,但更是和“履历”紧密相连。要是读过EMBA或者MBA,校友关系网就是资源,不少人从中获得启动资金或是天使投资,也有人从中找到潜在客户等等;又或是跳槽频繁的人,可以从过往公司的上司、同事或是客户中找到诸多可能;还有更多熟悉SNS手段的“潮人”,更是通过FACEBOOK、TWITTER甚至开心网由经朋友的朋友,找到了无穷尽的社会关系,而将这些社会关系变成生产力或是盈利点,就看每个人的本事了。但毕竟,不同的人生阅历带来了诸多的创业潜力。未必每个“潜力”都将成为“盈利”,但毕竟这是一个希望,而人总是要生活在希望中。

    不过说回来,很多时候,创业还是和能力有关,但这些能力不是从学校、课本里获得的“习得能力”,而是创业者在社会大江大河中不断锻炼着的“五官”。眼,让人如何去识别虚荣和真理;耳,让人如何去聆听奉承和灼见;鼻,让人如何去分辨真味和迷香;而口和舌,则需要“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样才能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够“顺风顺水”。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想发展就要“输得起”

面对那些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法追溯的“失去”,要在心理上真正放手。

    上班的人几乎每天都在遇到“成本”这两个字。就工作而言,做市场的要弄清“营销成本”,管人事的要熟悉“人力成本”,搞财务的要明白“运营成本”,甚至连前台接待等行政人员也必须被要求心里有一杆秤,时刻注意办公用具的“使用成本”。就生活而言,炒股票的需面对“交易成本”,搏楼市的需了解“固定成本”,而大千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得到和失去“机会成本”。

    然而,在职场,还有另外一个“成本”概念,并非那么炫目,而是体现在每一处的蓦然回首间,表露于每一人的决然选择中。面对它,任凭如何睿智的人都会考虑再三,都会难以立刻释怀。它,就是“沉没成本”。

    在管理会计的书本里,“沉没成本”是一个术语: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而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比如,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职场中的人经历的、投入的、失去的、错过的,其实都是“沉没成本”。做项目,已经投入财力和精力,结果不如人意,是否继续还是选择放弃?从事管理,如果下属是你一手提拔,但如今业绩不佳,是否留住还是另请高明?甚至辞职,回首过去的业绩和记忆,是否真可以不顾一切的抽身远去?人之常情,所考虑的并不是经历过事情的得益,而是考虑曾经产生的巨大投入。正是这样的思维,让不少人裹足不前,望而生畏,而后又长吁短叹。

    更有甚者,一直牢记着工作、生活、感情,甚至是炒股的“惨痛记忆”。在公司中,在电话里,在会议上,反复提起,俨然新一代的“怨男”。这样的倾诉,早先会得来同情,但时间久了,反复强调失去的“沉没成本”,众人也远之,自我的信心也随着周遭的厌烦而“沉没”,直到“沉默”。

    人生最难是忘却,职场最难是选择。面对这些“沉没成本”,早在古代,就有比较明智的做法。后汉时期有一位叫孟敏的人,有一天,不小心把一口瓦锅掉在地上摔碎了。眼见那锅摔成碎片,孟敏却“不顾而去”,丝毫没有表现出惋惜和后悔的样子。旁边有个叫郭泰的人,对孟敏的举动很是不解, “遂问其意”,孟敏答道:“已破矣,视之何益?”(锅已经破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后人便以“堕甑不顾”来奉劝世人要向孟敏学习,“事成过去,追悔无益”。

    在英国有句很有名的谚语,叫做“随手关上你身后的门”,所提倡的是,人要懂得放弃。当关门的时候,也同时将过去的点点滴滴留在后面,不管是多么让人骄傲的荣誉,还是多么让人心痛的失去,都可以被关在门外面,随后人生可以重新开始。

    “沉没成本”是遗憾,但更是桎梏,很容易让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失去理智。不妨拥有一颗“输得起”的决心,毕竟过去的失误也好、荣誉也好,都已经随着时间“沉没”了,而今就只有现在和未来,机会等待把握,价值等待体现。面对那些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法追溯的“失去”,要在心理上真正放手,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学会和同事相处的30个原则

1.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自己没错(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就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对方的感觉。
2.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即使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
3.大方一点。不会大方就学大方一点。如果大方真的会让你很心疼,那就装大方一点。
4.低调一点,低调一点,再低调一点(要比临时工还要低调,可能在别人眼中你还不如一个干了几年的临时工呢)。
5.嘴要甜,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会夸奖人。好的夸奖,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不要过头到令人反感。)
6.如果你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工作顺利的不得了,那你就要加小心了。
7.有礼貌。打招呼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长辈的称呼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你就是不折不扣小子辈。
8.少说多做。言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9.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0.手高眼低。
11.遵守时间,但不要期望别人也遵守时间。
12.信首诺言,但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把别人对你的承诺一直记在心上并信以为真。
13.不要向同事借钱,如果借了,那么一定要准时还。
14.不要借钱给同事,如果不得不借,那么就当送给他好了。
15.不要推脱责任(即使是别人的责任。偶尔承担一次你会死啊?)。
16.在一个同事的后面不要说另一个同事的坏话。要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要微笑。
17.避免和同事公开对立(包括公开提出反对意见,激烈的更不可取)。
18.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
19.说实话会让你倒大霉。
20.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21.经常检查自己是不是又自负了,又骄傲了,又看不起别人了。(即使你有通天之才没有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也是白搭)
22.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要忍耐一生的啊,有的人一辈子到死这门功课也不及格)
23.新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融入到其中哪个圈子里去。等到了足够的时间,属于你的那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
24.有一颗平常心。没什么大不了的,好事要往坏处想,坏事要往好处想。
25.尽量不要发生办公室恋情,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那就在办公室避免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包括眼神。(如果你或者对方已婚,——恭喜你,兄弟。你,死,定,了!!!)
26. 会拍马屁(这是和顶头上司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心不要弄脏手。切忌用舌头去舔马屁。
27.资历非常重要。不要和老家伙们耍心眼斗法,否则你回死得很难看的。
28.好心有时不会有好结果,但不能因此而灰心。
29.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30.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在总结工作时要把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把功劳都记在下属身上。当上司和下属同时在场时要记得及时表扬你的下属。批评人的时候一定要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职场逆流是谁的机会

有54.7%的“80后”选择逃离京、沪、广等大城市,且不仅仅是处于城市边缘层的“蚁族”,还包括那些具有不错发展前景的非本地白领。

    前程无忧春节后第一周(2月22~2月28日)期间发布的空缺职位突破13万个,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40%。“无忧指数”还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仍然是人才需求最多的城市,但是其占总发布量的比重已经从2009年同期的44%降至32%。杭州、武汉、沈阳和成都等城市的人才缺口正在扩大。

    与此同时,“逃离北上广”开始成为热词,一些白领离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移居到其他二、三线城市。跟“贫二代” “蜗居” “蚁族” “裸婚”等互联网热词一样,“逃离北上广”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职场现象。

    “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中国内地城市中的成功者乐园,曾承载了众多年轻职场人的梦想,为何会被“逃离”?二三线城市在中国人才流动中的发展进程,是否将因为“逃离北上广”而迎来新的契机?

不外乎就业和房子

    生活品质的追求,主要集中体现于房子和薪水。众多信息显示,高企的房价和并不美好的薪水,“北上广”作为超级大城市的代表,开始让年轻的职场人爱恨交加。

    据腾讯网最近做的“北上广与二三线城市,你选择在哪儿生活?”调查,近两万参与投票的网民中,有77%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而某视频网站做了“逃离北上广”视频专辑,做了“北上广”千人调查,结果显示1/4的被访者欲“逃离”。欲“逃离”者中,“80后”和“90后”白领占了绝大部分。而这家网站关于“逃离北上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痛恨压力的选择上,26.9%的上海受访者和30.8%的广州受访者选择了房价飙升,在当地受访者中所占比例最高,而北京受访者则最多的选择了就业困难的问题。

    “由于工作的缘故,会了解一些职位的工资情况。其实在上海的普通白领没有那么光鲜。一般人每个月可以到手3000~4000,中等位置是6000~7000,而如果月薪过万的的确是比较少的。工资基本都是在6000以下的。家庭收入在15000左右的就是不错的了”。一位上海的 HR这样说。

    2月份上海商品房成交均价19696元/平方米,北京商品房整体成交均价为16362/平方米, 2月1日至27日,广州市一手住宅成交均价为9538元/平方米……相对于普通职场人士的收入,“北上广”的房子成为“空中楼阁”几乎不存悬疑。这样就不难理解“逃离”者中为何以年轻的“80后”“90后”居多。

    自恨晚生了几年的“80”和“90”人,工作时限不长,伴随的是较低的收入,而节节攀升的房价,使得非本地的职场人通过打拼来换取较好生活品质的梦想实现,代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巨大。

    “是否值得为了不可能很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牺牲生活的质量,把我所有的青春都留在上海?”就像一位带着宝宝“逃离”上海的女性白领 Yiou那样,很多欲转战他处的人都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

“被离开”和“被进入”都是机遇

    那些“逃离”者的去向主要是包括二、三线城市在内的中小城市,而所谓中小城市的优裕生活,也无非是生活压力小、消费水平低、买房压力小等。就像很多专业人士分析的那样:大城市居之不易,二三线城市也不是桃花源,在就业机会、人情压力、政策环境上,也许要更差一些。这些人同样要面临就业、买房等压力。

    但毋庸置疑的是,“逃离”是为了追求“幸福性价比”更高的生活这个理想化的愿望。蝴蝶一片翅膀的扇动,或将为太平洋带来一场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线城市有很多无法取代的优势, 但《城市中国》杂志副主编曹恺予认为“在欧洲的很多知名的城市都是二线城市,但它的影响力未必是二线,但是知名度非常高。”他认为,“我们会把在一线城市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带给二三线城市。”

    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以至出现“大城市病”,并呈现人才和资源的饱和状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把一些二线城市的发展看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被逃离”无疑也是一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些人的“逃离”或许对于离开和进入的城市,都成为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说,“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时,年轻人就会回归理性,离开一线城市,在二线、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势不可挡,伴随着“逃离北上广”自然引发“逆城市化”争议。事实上,这个过程显然在100多年前就有专家做了总结,英国人霍华德在100多年说,“逆城市化”是在城乡对流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大城市带动小城市、乡村,最终结果仍是提高整片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逆流优化人才结构

    “如果去了武汉,除了工作机会的减少和工资的落差,似乎我所有的生活问题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位已经成功“逃离”上海的女白领Yiou这样描述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Yiou年薪近20万,在上海并不属于职场弱势人群,反而无论是学历还是资历,都是职场中较有竞争优势的人,但这样的人才在上海已如过江之鲫。而像她这样在“北上广”等前沿管理阵线“战斗”过的职场人,对于二、三线城市的管理提升和人才升级,或将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较发达的二线城市扩张生产、销售和服务分支,同时二线城市的人才结构亟待优化。而人才的逆流或许正是二、三线城市人才结构优化的开端。

    “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进度,目前中国不到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离发达国家80%、90%以上人口城市化的比例还很远,二线或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知名年轻学者、剑桥大学讲师刘瑜说。

    二、三线城市人才的升级需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配套政策的跟进,而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同样也需要“要加快均衡发展,让二三线城市尽快赶上来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市场力量的调节,也需要政策引导和各种资源的倾斜。这是解决北上广等大城市‘城市病’的出路,也是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

    一份来自网络的统计数据显示,有54.7%的“80后”选择逃离京、沪、广等大城市,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线城市飞涨的房价。 31%的“逃离者”认为,逃离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在一线城市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公的现象;还有9.8%的人认为,在一线城市生活“幸福性价比”太低。这份数据还显示,53.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逃往”重庆、武汉、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还有23.9%的人倾向于到沿海城市继续发展,选择回归家乡的“逃离者”占16.7%。然而后续调查显示,只有25%的人真的打算逃离。

Posted in Politics&Economy&Society | Leave a comment

二套房调控不排除重演“越调越涨”

目前来看,这些技术性的调控政策与以前的政府反应相似,起到临时打乱市场预期的作用。经过市场沉淀后,能否抑制房价还很难说,不排除重演“越调越涨”的局面。当然,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投机客开始套利离场,但是,如果中国货币贬值预期在未来不减或增,还会吸引投机客重新入场,复制过去的调控故事。

根本上看,压制房价泡沫必须要改革分税制下的土地财政通过物业税打击普遍存在的投资行为以及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这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但是就目前而言,住宅暴涨的原因是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通胀预期。因此,最及时有效地方式是提高利率以打消市场预期,前提是政府必须放缓以信贷维持的增长目标

房子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商品,而是具有杠杆意义的金融资产。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国内人民币购买力贬值预期也同样强大。于是,升值预期吸引的大规模热钱与通胀恐慌驱动的国内过剩流动性一起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因此说,中国的地产泡沫其实是一个货币币值不稳定的产物。之所以币值不稳,是因为发展模式存在结构性陷阱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制要素价格获得国际商品竞争力以及依靠控制的低利率扩大政府投资的结果,前者累积了升值压力,而后者制造了通胀预期。这种结构性矛盾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长期积累的升值压力与通胀压力同时爆发并急速放大,资产价格膨胀。因此,根治资产泡沫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但是,中国迫于就业(稳定)压力而维持增长目标的做法,为国内外的过剩流动性提供了狂欢的舞台。这意味着如果不放弃增长目标而积极转型,将收获泡沫以及泡沫破裂后更惨重的代价

因此,我们认为,稳定楼市就是要稳定币值,也就是主动软着陆,以承受相对较小的痛苦来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系统性调整的产物。对于房地产业的局部的技术性的调控,无助于化解真正的矛盾,只是拖延危机的爆发,积累更大的风险。事实上,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现在而不是未来,而要抓住现在,也需要果断、胆魄等高尚的品质才能够实现。

张立伟 2010-04-16 23:42:49

Posted in Politics&Economy&Society | Leave a comment